2025-08-26 23:57:05 | 特招生
找了半天才找到一个有知识面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官方统计,今年的考生人数是1031万,超过2009年的千万人数,可能有的家长们会担心,这么多的考生竞争压力得多大啊!其实您可能有所不知,我大概说以下几点您就明白了 特招生
1、考生多和考分没直接关系的,考题难易程度才有关系,但是考生多会出现同位次的人多,因为高校录取除了分数以外,还要看位次的,位次考前优先录取,(不懂的话关注我,看我的视频有讲解的)
2、考生多和录取是正比关系的,考生多录取人数也会增加,每年每个省的招生计划都会根据报考人数做相应的调整的
3、考生多招生院校也多,目前我国高校接近2700所,空位有的是,而且扩招院校每年都在增加,同时院校招生计划也会根据考生的人数做出适当调整的,要不高考报名为什么会在年前就开始了,就是给招生计划留有调整时间的。
综上所述,考生再多您也不必担心的了!接着咱们说说一本录取率的问题,这个真的有点难预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省考试情况都不一样,考生人数也不一样,招生计划也不一样,如果把全国加起来平均的话,我认为对家长们、考生们参考意义不大,甚至会起误导作用,
还有,录取情况是根据考生分数决定的,和考卷的难易程度决定的,在没有各省批次线之前,不敢盲目预测的,国家要发展,教育必须先行。国民只有普遍接受高等教育,才会使我们这个国家永盛不衰,后继有人,今天我去市图书馆买书,在共交车上到处都是贴有古代圣人的做人思想,路边很多地方都挂有扫黑除恶的横服,随着国民精神文明的提高,国家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也希望这一做法在其它地区进行推广。
特招生(https://www.te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奉城高级中学的高考录取的相关内容。
2009年,上海报名参加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考生共7.38万人(含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校“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预录取参加考试的考生961名,内地新疆班、西藏班参加考试的考生314名)。
2009年有673所高校(本市64所,外省市609所)参加本市秋季招生录取,招生计划共60392名(不含未作分省艺术专业招生计划部分),实际录取考生61240名(不含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校“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录取考生953名),完成招生计划的101.40 % 。录取率=(61240+953)÷73800 ≈ 84.3% 。
2009年录取考生中,本科45515名,占74.32%,专科15725名,占25.68% 。本市院校录取51906名,占84.76%,外省市院校录取9334名,占15.24% 。本科录取率(以报名人数为分母)= 45515 ÷ 73800 ≈ 61.7% 。
2010年,上海报名参加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6月份高考)有6.7万余名考生。
2010年有将近700所高校计划招生5.47万余人,实际录取57337人(不含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校“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录取1008人),完成计划的104.82% 。录取率=(57337+1008)÷67000 ≈ 87.1% ,达到历史新高峰(去年录取率约84%)。
2010年录取考生中,本科42397人,占73.94%,专科14940人,占26.06% 。本市院校录取47215人,占82.35%,外省市院校录取10122人,占17.65% 。外省市院校录取考生总人数为10119,比去年增加了785人,增幅为8.41% ,占录取总人数比例较去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恋沪情结”进一步缓解。本科录取率(以报名人数为分母)= 42397 ÷ 67000 ≈ 63.3% 。
和2009年相比,今年的本科率(指的是以实际录取数为分母的本科录取率)略有减少,去年录取的考生中,本科占74.32%,今年略有下降,占73.94%,不过考试院表示,下降率不足百分之一属于正常范围的波动,上海本科率相当高,相当于每10个考生中有7个以上都可以读本科。 下表是奉高 07、08、09、10 四年的高考本科录取人数和录取院校,
表中信息会同上面的本市高考录取情况对学校学生填写高考志愿想必会有一定指导作用。高考的开始至结束就是一场博弈和机会成本的最优,结合奉高近年来的录取信息,但愿每位考生能了解母校高考历史,从而更理性和经济。
分析表可得:独立学院,民办,公办占学校总录取人数的比例,以及财经,理工,师范、医药、艺体各类院校占的人数比例等信息。又如表中该校四年来财经类院校录取人数只有十几人,平均每年比例为3.25%。假如有意报考财经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则可以通过报考非财经类院校的经管类专业来达到规避未知竞争风险,与此同时也如愿考到理想专业。
2007年奉城高中高一新生录取数为320人,注册为313人。2010年07届参加高考,本科录取人数为143人,毕业典礼参加人数为280人。以高考报名人数为分母,由于报考人数估计在280人左右,可得本科录取率在51.1%(143÷280)左右。 录取年份
录取人数 零七年 零八年 零九年 一零年 1、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2、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3、 上海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4、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5、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6、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7、 上海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8、 上海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9、 上海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0、 上海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1、 上海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2、 上海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3、 上海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4、 上海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 15、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 16、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17、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18、 上海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19、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20、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21、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2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2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24、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25、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2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27、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28、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29、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30、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31、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32、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33、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工业技术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34、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35、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36、 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37、 上海商学院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38、 上海商学院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飞行学院 39、 上海金融学院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飞行学院 40、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41、 杉达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衫达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42、 哈乐滨理工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衫达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43、 昆明理工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44、 浙江理工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商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45、 江西理工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云南财经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46、 江西理工大学 上海杉达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47、 江西理工大学 上海杉达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48、 湖南理工学院 上海海事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49、 福建师范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50、 淮南师范大学 上海商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51、 昆明医学院 东华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52、 徐州医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53、 江西中医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54、 江西中医学院 湖南理工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55、 江西中医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 淮海工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56、 江西中医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57、 江西中医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58、 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 忻州师范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59、 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60、 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 上海商学院 61、 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 62、 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 吉林财经大学 63、 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 长春理工大学 64、 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昆明医学院 长春理工大学 65、 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郧阳医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 66、 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赣南医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 67、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天津中医科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68、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天津中农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69、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东滨理工大学 70、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71、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长沙医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72、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长沙医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南昌理工学院 73、 华中科技大学 长沙医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 74、 浙江传媒大学 长沙医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 75、 合肥工业大学 长沙医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76、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中医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77、 湖南科技大学 江西中医学院 吉林动画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78、 中国美术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 吉林动画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79、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吉林动画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80、 衡水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吉林动画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 81、 井冈山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吉林动画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82、 九江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83、 重庆工商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84、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 长沙医学院 85、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中医学院 86、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 齐齐哈尔医学院 87、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88、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学院 厦门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89、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学院 厦门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90、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学院 井冈山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91、 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92、 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93、 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94、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 95、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 96、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嘉兴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97、 云南大学滇池滇池学院 锦城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 98、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 99、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100、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 101、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 102、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 103、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104、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05、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吉林动画学院 106、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吉林动画学院 107、 西北民族大学 吉林动画学院 108、 重庆大学 吉林动画学院 109、 长江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110、 河海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111、 江苏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112、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113、 江西农业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114、 井冈山大学 大理学院 115、 河南工业大学 大理学院 116、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117、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118、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119、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120、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 121、 江西大学京江学院 中国民航大学 122、 西安培华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123、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124、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125、 中北大学 126、 中北大学 127、 聊城大学 128、 南通大学 129、 华南农业大学 130、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131、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132、 孝感学院 133、 宜春学院 134、 宜春学院 135、 三江学院 136、 江西蓝天学院 137、 江西蓝天学院 138、 湖南城市学院 139、 西安培华学院 140、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141、 武警杭州指挥学院 142、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143、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1985年~2001年奉城镇(乡)各校高考录取情况表 年份 合 计 曙光中学 奉城高中 奉城技校 报考人数 录取数 百分比 报考人数 录取人数 百分比 报考人数 录取人数 百分比 报考人数 录取人数 百分比 1985 264 246 93.18 191 184 96.33 73 62 84.93 1986 278 213 76.62 186 160 86.02 92 53 57.61 1987 278 224 79.14 193 176 91.19 85 48 56.47 1988 366 306 83.61 260 229 88.08 106 77 72.64 1989 352 257 73.01 234 214 91.45 118 43 36.44 1990 255 176 69.02 174 152 87.36 81 24 29.63 1991 253 166 65.61 161 134 83.23 92 32 34.78 1992 320 276 86.25 215 192 89.30 105 84 80.00 1993 401 390 97.26 270 266 98.52 131 124 94.66 1994 462 390 84.42 275 260 94.55 187 130 69.52 1995 492 322 65.45 293 244 83.28 199 78 39.20 1996 485 322 66.39 322 225 69.88 163 97 59.51 1997 495 366 73.94 312 280 89.74 183 86 46.99 1998 552 364 65.94 314 262 83.44 238 102 42.86 1999 578 483 83.56 329 312 94.83 151 89 58.94 98 82 83.67 2000 675 522 77.33 345 294 85.22 220 127 57.73 110 101 90.10 2001 579 424 73.23 333 286 85.89 213 105 49.30 33 33 1985年~2001年奉城中学高考录取情况表年份 报考人数 录取人数 百分比 大专院校人数 中等专科(职业)学校人数 放弃人数 合计 本科 大专 自费 合计 中专 技校 职校 1985 73 62 84.93 28 28 34 29 2 3 1986 92 53 57.61 10 10 43 11 32 1987 85 48 56.47 8 2 4 2 40 7 33 1988 106 77 72.64 12 2 9 1 65 7 53 5 1989 118 43 36.44 25 19 6 18 4 9 5 1990 81 24 29.63 5 5 19 7 12 1991 92 32 34.78 14 14 18 12 6 1992 105 84 80.00 22 22 62 31 31 1993 131 124 94.66 26 26 98 92 6 1994 187 130 69.52 45 45 85 80 5 1995 199 78 39.20 33 4 29 45 44 1 1996 163 97 59.51 31 11 20 66 65 1 1997 183 86 46.99 8 8 78 77 1 1998 238 102 42.86 19 19 83 79 4 1999 151 89 58.94 89 18 71 12 2000 220 127 57.73 127 30 97 10 2001 213 105 49.30 105 21 84 11
2020高考的制度有什么地方改革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央政府启动了新一轮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标志是中央政治局于2014年8月批准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很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将于2014年启动,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意见中提出的改革路径
高考制度改革历次方案是什么样的? 1、1999年“3+2”模式 1999年高考模式为3+2,这个方案从1994年延续至1999年。分文理科,文科生考政治、历史,理科生考物理、化学。语数英为3,两门选修为2。 2、2000年-2001年 “3+小综合” 该模式也分了文理科,从考查科目来看,比“3+2”考查得要多。文科生要考地理、理科生要考生物。学生的高考科目实际是6门。也就是文科生考语、
2024年的高考改革有哪些改动 2024年广东高考政策如下: 2024年广东高考的科目设置将会有所调整,将会取消物理和化学两个科目,而将政治和历史两个科目纳入高考科目范畴。这一变化意味着考生需要更加注重对政治和历史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应对高考。 除了科目设置的调整外,2024年广东高考还将会调整考试方式。将会取消传统的笔试方式,而采用计算机化考试的方式。这一变化意味着考生需要
2023年最新高考改革计划政策解读分析新高考制度的优点有什么 2022年的高考才刚刚结束,2023届的考生们就已经开始了全面的复习和备考,与此同时关于2023届的高考改革政策调整也公布了,各位考生需基数关注政策调整,并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复习,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2023年的高考改革政策详细情况吧! 新高考改革方案3+1+2 “3”即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1”和“2”为选择
2024年高考改革,我该怎么办? 对于2024年将实行新高考地区的高考生,如果今年的高考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是否建议复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首先,需要考虑自己的高考成绩与所报考的大学及专业的要求是否相符。如果高考成绩与所报考的大学及专业的要求相差不大,可以考虑选择就读一所普通本科大学或者选择专科。如果高考成绩离目标比较远,那么复读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其次,需要考虑自己的复读计划和
新高考改革方案哪几个省份实施了? 截至2022年,已有21省市分4批分别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省份名单为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 什么是新高考 1、有三门必考科目,分别是语文、数学、外语;有两门限选科目,分别为物理、历史;有4门任选科目,包括化学、生物、政治、地理; 2、考生需
2024年高考会改革吗?我能复读吗? 当前高考形式 从近几年试卷来看,高考题型每年都不一样,从之前的重视练习和技巧到现在的追求思考和创新,高考题型正处于改革进行时期。 2024年高考使用的是新教材,但依旧是文理分科。 2024年高考是新高考改革衔接年、过渡年。考生人数逐年增加,复读须谨慎! 复读需要决心和自律 我了解过很多复读的学生,他们曾这样陈述复读“复读班的学生已经经
2024高考改革,我还要复读一年吗? 在当前社会,高考作为通往优质高等教育的道路之一,成为众多学子选择的主要途径。对于2023年没考好的同学而言,不少人可能会面临一个疑虑:2024年将实行新高考制度,是否还建议复读呢?那么,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分析作出一些建议。 首先,面对新高考制度,我们需关注新政策带来的差异。新高考改革中明确提到“育人为本”,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
2024-08-31 06:50:14
2023-10-13 15:46:24
2024-09-27 12:32:37
2023-11-16 08:19:40
2023-11-13 00:38:53
2024-11-15 07: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