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2 15:24:04 | 特招生
高考当中重要的古文并不能肯定的说是乃几篇,
高考有时往往考的就是不重要或者人们没重视的东西,
我只是建议哈有这些古文你可以多看看,
古文 (9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 《荀子》
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师说 韩愈
阿房宫赋 杜牧
六国论 苏洵
前赤壁赋 苏轼
诗词曲 (28篇)
氓 《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
孔雀东南飞(并序)(节选:从“鸡鸣外欲曙”到“二情同依依”,从“府吏闻此变”“到千万不复全”)
汉乐府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渊明
山居秋暝 王维
蜀道难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将进酒 李白
蜀相 杜甫
登高 杜甫
登岳阳楼 杜甫
石头城 刘禹锡
琵琶行(节选:从“寻声暗问弹者谁”到“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牧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
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什么叫范围啊? 背诵还是古文啊?如果是古文的话,有规律的。
第一篇着重是人物叙事,基本上都是说这个人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啊、智慧啊之类的。考题上看,字词的解释、翻译句子、虚词的判断都是必考的。
第二篇着重议论哲理的。什么游啊,什么记啊,还是挺多的。
这个注重的是全文的理解,主旨的把握。题目是一些语境的理解啊,主旨的理解之类的,所以难度较高。
========================================================= 如果是背诵的范围的话: 1、吴均《与朱元思书》 (新教材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一课) 2、韩愈《师说》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4、陶渊明《饮酒》 (新教材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5、苏询《六国论》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6、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7、白居易《琵琶行》 (新教材高三第二学期第二十六课)(2)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与古文篇、段: 1、陆游《诉衷情》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秋瑾《鹧鸪天》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5、王维《汉江临泛》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6、李白《清溪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7、杜甫《旅夜书怀》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8、王安石《江上》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9、朱熹《泛舟》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10、《长歌行》(汉乐府)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1、刘桢《赠从弟》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2、祖咏《望蓟门》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3、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4、李贺《致酒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5、王令《暑旱苦而热》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7、张九龄《望月怀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8、李白《把酒问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9、黄庭坚《登快阁》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0、陆游《关山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2、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4、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6、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7、朱熹《偶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8、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9、王维《终南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0、李白《独坐敬亭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1、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2、左思《咏史》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3、张九龄《感遇》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4、林逋《山园小梅》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5、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6、杜甫《登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7、李商隐《安定城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8、《论语》七则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八课) 39、《孟子》二章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0、荀况《劝学》第三、四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1、《学记》第一、二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42、屈原《国殇》 (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3、贾谊《过秦论》最后三段中的关键句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44、郦道元《江水·三峡》三至六段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5、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高二第二学期第三十一课) 46、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高二第二学期第二十七课) 47、苏轼《石钟山记》三至六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一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七课) 49、欧阳修《伶官传序》最后一段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一课) 50、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1、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八课) 53、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末二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二课) 54、袁宏道《虎丘》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八课) 55、龚自珍《病梅馆记》第一段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三课) 56、《郑板桥题画三则》第二则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四课) 57、梁启超《志未酬》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九课) 58、《长亭送别》中[正官][端正好]一段曲子(高三第一学期第四十四课)(3)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 1、曹操《观沧海》 2、陶渊明《饮酒》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白居易《琵琶行》 5、陶渊明《归园田居》 6、陶渊明《读》 7、吴均《与朱元思书》 8、韩愈《师说》 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第四段) 10、苏洵《六国论》 11、归有光《项脊轩记》(。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
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了。父亲叫康再遇,跟太祖打李筠,友死在战场上。
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
不久又作代州,又做深州刺史,还做过凉州观察使。后来真宗即位,把康保裔诏回朝内,因为母亲年老需要勤加奉养,哪上等的尊酒茶米赐给他。
皇帝下诏书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做了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锐的士兵参与战斗,恰逢傍晚,同契丹人约定第二天早晨打一仗。
但第二天一早,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手下劝康保裔换掉盔甲骑马突围逃跑,康保裔说:“面临大难不能苟且偷生。”于是就决战。
打了两天,杀死了不少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后弹尽粮绝,援兵却迟迟不来,所以战死了。当时皇帝驻扎在大名,一听到康保裔战死了震惊难过,皇帝两天不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
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奉旨谢恩说:“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死了,陛下你不降罪给我们,我们就感到侥幸了,我们蒙受了超出一般的恩惠啊!”说完就流泪哭得爬不起来了。
皇帝悲伤地说:“你爹是为国家而死的,封赏,当然要厚重。”然后皇帝对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全部战死沙场,现在他也战死了,他们祖辈都有忠心,绝对值得褒奖。”
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知礼节,好结交宾朋,擅长骑马射箭,箭无虚发,射飞鸟走兽没有不射中的。曾经手握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人人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
康保裔大战无数,身上有七十处战伤。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皇帝知道后,就重重赏赐他。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却迟迟不至,只有张凝、李重贵分别领兵策应,遇到契丹兵交战,康保裔被敌人包围,李重贵与张凝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到寅时全力作战,才把敌人击退。
当时各个将领都损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贵与张凝回到军屯,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皇帝听说了这事,就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我只有江苏省的(各个省应该差不了太多吧……)
苏教版
2012江苏《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篇目
1 劝学(节选)(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2 师说
3 赤壁赋
4 阿房宫赋
5 念奴娇·赤壁怀古
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
8 蜀道难
9 登高
10 琵琶行
11 锦瑟
12 虞美人
13 逍遥游
14 氓
以上是高中部分
还有初中部分要的话说一声
一般江苏省高考是8句默写,4、5句高中部分的,2、3句初中部分的,还有1、2句课外名句要自己积累
哎~也有极少情况出现像今年江苏高考这样,没有课外名句……
希望能有帮助
1.《望海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2.《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5.《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9.《滕王阁序》 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yán)骖騑(cān 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tīng)凫(fú )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
闾(lǘ)阎(yán)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0.《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郯(tán)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一点点。无忧考网为您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易错知识点,通过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考试时会更得心应手。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 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 短语 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 文章 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 方法 ,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三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四
语法现象:
1.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2.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 句子 。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 文化 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
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特招生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换 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例:昼夜勤作息。
例: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例: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补出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果不补,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4、补5、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使译文准确畅达。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例:互文、
合说分译。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
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注 意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
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例1:吾孰与徐公美?
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
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
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练习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相如闻,不肯与会。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如闻(这件事),不肯与(之)会。
不知句读,不解惑。
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村中好事之少年驯养一虫。
6、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7、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8、沛公安在?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渑池之会)既罢,(赵王等)归国。以相如
功大,(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
或于太山重,或于鸿毛轻。
沛公在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全国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翻译划线句子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庞涓)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
挖去了他两足的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孙膑
不能在人前露面。
齐国使者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载着(孙膑)回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翻译划线的句子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
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 成语 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 俚语 、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特招生(https://www.te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浙江省的语文高考的要求背的古诗或者文言文有哪些?要全部的的相关内容。
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高考常考的古诗词名句,知道的给一下,谢谢 高考常考的古诗词名句,知道的给一下,谢谢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高中语文需要背诵的文言文有哪些呢? 1.高二语文上册书要背的文言文和古诗词有哪些 1、《诗经》的《卫风.氓》 2、《离骚》 3、《迢迢牵牛星》 《短歌行》 《归园田居》 4、《梦游天姥吟留别》 5、近体诗六首 《山居秋瞑》 《登高》 《属相》 《石头城》 《锦瑟》 《书愤》 6、词七首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
高考必备64篇古诗文 高考必考的古诗文都有哪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必背的古诗文,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参考与帮助。 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 1.《论语》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前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
高考必考的古诗和文言文有哪些? 高考必考的古诗和文言文有: 1、《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高考语文要背的有哪些? 高考名句背诵备忘 高中必背古诗文目录诗词曲(五十首) 诗词(三十首)一、过华清宫二、石头城三、山居秋暝四、邶风静女五、迢迢牵牛星六、蜀相七、书愤八锦瑟九、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十、旅夜书怀十一、客至十二、越中览古十三、长歌行十四、登高十五、阁夜十六登岳阳楼十七、渔翁十八、临安春雨初霁十九、无衣二十、短歌行二十一、白马篇二十二、归园田居二十三、将进酒二十四、兵车行二十五、
语文历年高考文言文 1.请问高考语文的重点古文是哪几篇 高考当中重要的古文并不能肯定的说是乃几篇, 高考有时往往考的就是不重要或者人们没重视的东西, 我只是建议哈有这些古文你可以多看看, 古文(9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荀子》 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 兰亭集序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滕王
语文高中十四篇比背古诗文言文 1.高中必背古诗文十四篇全文整理、 1、劝学 荀子战国思想家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
2019高中必背古诗文言文 1.2019高考必背古诗文篇目 解释如下 目前考纲并无变化: 高中课标必背14篇 1劝学 2逍遥游 3师说 4阿房宫赋 5赤壁赋 6氓 7离骚 8蜀道难 9登高 10琵琶行 11锦瑟 12虞美人 13念奴娇·赤壁怀古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初中课标必背50篇 1《论语》十则 2鱼
2024-10-16 05:11:41
2024-09-02 06:50:15
2024-09-27 09:35:40
2024-01-21 01:32:50
2024-08-27 21:29:51
2023-07-22 21:33:52